关于开展2024年我校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

作者:费鹏程 时间:2024-06-05 点击数:

各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经研究决定,开展2024年我校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三下乡”社会实践)。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二、总体原则

1. 聚焦为党育人。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主责主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

2. 把准活动定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把握青年学生认知特点、成长规律,提升实践育人工作成效。

3. 注重工作统筹。注重项目联动、品牌互动,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小我融入大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返家乡”、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等工作项目融合开展,形成实践育人工作合力。

4. 坚持求真务实。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摆拍走秀”,力戒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突出实际导向,引导和推动青年学生将社会观察、感悟思考、调查研究等成果收获转化为建设性意见和举措。

三、参与对象

全体本科生

四、活动时间

2024年7月-8月

五、活动内容

2024年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从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传承、促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群众、民族团结实践等6 方面开展,重点组织实践团队。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团。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成果,组织和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贯通,努力掌握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寄语精神、《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二卷)等内容,面向基层群众和青少年群体开展小规模、互动式、接地气的宣传宣讲。

2.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组织青年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仪式教育、学习体验、调查研究等,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树立爱党报国信念、担当时代使命责任。

3. 中华文化传承团。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广泛开展和参与非遗展演、文物保护、艺术创作、展馆参观等实践活动,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4. 乡村振兴促进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精神,组织青年学生深入乡村特别是 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支农以及卫生医疗、基层治理、生态环保等活动。鼓励通过在基层团组织兼职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

5. 基层服务践行团。组织青年学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在基层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广泛开展科技推广、健康义诊、教育帮扶、法治宣讲、金融普及、环境保护、粮食节约等特色实践服务。

6. 民族团结实践团。组织在内地学习的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学生就近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主题实践,组织内地学4生到民族地区开展“大国边疆 青春聚力”主题实践,通过生产劳动、政策宣讲、走访调研、结对交流等,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外,在2024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中央等将继续联合有关方面组织开展专项活动。针对各专项活动的具体申报事宜,各学院可关注“三下乡”官网、“创青春”微信公众号和“团学苏刊”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的相关信息,并严格按程序申报后方可实施,由具体负责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组织机构、资源保障、安全预案等。

六、活动安排

(一)团队组建

1.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人或团队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原则上由学生自筹。个人或团队外出开展各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2.暑期社会实践的项目团队,团队成员不超过10人,团队实践原则上不少于7天。活动期间务必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3.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人或团队均需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需为我校正式在岗人员,每项社会实践项目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

4.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个人由学生所在学院归口管理,暑期社会实践的团队由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或所在学生组织归口管理部门统筹组织和管理。

5.各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统一命名为“校名+院名+XXXX小分队”,各校级学生组织暑期社会团队统一命名为“校名+学生组织名称+XXXX小分队”,所需的介绍信可由各学院或归口管理部门统一开具(模板见附件8)。

(二)项目申报

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个人或团队需做好2024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立项工作。根据通知要求组建团队、确定主题,并填写立项材料,报所在学院或归口管理部门汇总后上报学校团委备案。相关要求如下:

1.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个人或团队需填写《2024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团队立项信息汇总表》(附件1);

2.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个人或团队需填写《2024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立项书》(附件2),并扫描为PDF版;

3.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个人或团队将附件1、附件2电子版打包以团队名称命名后,交由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或团队负责人所在校级学生组织汇总;

4.各学院、各校级学生组织将汇总后的项目申报材料电子版,于2024年6月19日前统一以“xx院(校级学生组织)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立项材料”命名打包发送至学校团委指定邮箱:xshshsjb2022@163.com。

5.各学院要根据以上主题做好省级、校级重点团队的组建和推报工作。各学院根据名额指标指导各级团组织组建校级重点团队(名额分配详见附件3);学校团委择优申报省级重点团队、全国重点团队。请各学院按照要求填写《校级重点团队申报表》和《校级重点团队申报汇总表》(附件4、附件5),并以学院为单位于6月16日前,以“xx院(校级学生组织)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推报材料”命名打包发到学校团委指定邮箱:xshshsjb2022@163.com。

(三)项目结题

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个人或团队需做好2024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结题工作。根据通知要求完成暑期社会实践,并填写结题材料,报所在学院或归口管理部门汇总后上报学校团委。项目结题后方可参与本年度暑期社会实践评奖评优认定。相关要求如下:

1.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个人或团队需填写《2024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团队结题信息汇总表》(附件6);

2.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个人或团队需填写《2024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结题书》(附件7),并扫描为PDF版;

3.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个人或团队需制作视频,体现活动过程及活动成果,视频时长为3-5分钟,大小不超过200M,清晰度不低于720P;

4.《2024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结题书》中“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正文部分不少于2000字,不超过15000字,正文部分查重率低于30%;

5.《2024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结题书》中“暑期社会实践媒体宣传汇总”需包含新闻标题、发布平台及网页链接;

6.《2024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结题书》中“活动图片”不少于8张;

7.《2024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结题书》中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团队每名成员需完成不少于7篇实践日记,每篇字数不少于300字,填入《项目结题书》;

8.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个人或团队按要求完成结题材料(附件6、附件7、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视频、照片、“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查重报告等)后,于2024年9月5日前交由项目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或项目团队负责人所在校级学生组织汇总;

9.各学院、各校级学生组织整理汇总后,于2024年9月12日前以“xx院(校级学生组织)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结题材料”命名打包,拷送至学校团委(大学生活动中心311)。

七、工作要求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努力做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与社会调查及科学考察相结合、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与宣传学校发展相结合。要做到“学生有收获、活动有成果、品牌有特色、媒体有声音”。

1.提前谋划部署,打造多元格局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周密部署,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大力整合资源,畅通校地衔接,结合特色、发挥优势、丰富内容、务实推动,不断总结提炼出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突出成效和亮点,力争形成“一地一品”、“一院一品”等百花齐放的工作格局。

2.积极组织动员,促进成果转化

各学院要广泛动员,积极作为,重心下沉,通过团支部发动,精准覆盖,让每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社会实践给予实践学时认定。组织团队和学生积极参加“2024年‘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征集”、“镜头中的三下乡”、“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征集”等系列线上活动。鼓励团队和学生将社会实践调研成果转化为资政建议,积极参加“2024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努力推进社会实践成果培育转化。

3.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覆盖

各学院要积极主动联系社会媒体,切实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为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活动中及时做好活动简报,做好典型选树宣传,挖掘活动中的好做法、好人物作为鲜活案例,吸引、动员和组织更多师生参与,不断提升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品牌传播度和社会影响力,活动结束以后做好活动总结。

联系人:费鹏程、沈钰

联系电话:0510-80560040、18752700039

邮箱:xshshsjb2022@163.com

                                                        校团委

                                                     2024年6月5日

无锡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09636号-1 苏ICP备08108488号-1 地址:无锡市锡山大道333号   邮编:214105  电话:0510-80560040